其他

百廿年光影梦 | 虹口与中国电影发轫

2017-06-16 海派文化中心
位于黄浦江畔、苏州河北的虹口,被誉为“海派文化发祥地、先进文化策源地、文化名人聚集地”,也是中国电影的摇篮。中国的第一次电影放映、第一座电影院,都发生于虹口。20世纪上半叶,虹口先后拥有30余家电影院、46家电影公司,北四川路一带曾占据上海影业的半壁江山,许多著名的电影人在虹口工作、生活。“过河看影戏”,既是老上海人耳熟能详的俗语,也是百余年前中国电影发轫、发展的真实写照。


2017年,是电影走入中国120周年。6月15日,全新开幕的海派文化中心推出纪念特展《过河看影戏——北四川路与中国电影发轫》。中心与上影集团、上海影协深度合作,特邀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石川教授担任主策展人,历时近4个月,还原上海虹口与中国电影的如梦往事。展览中有不少珍贵的史料系首次披露,也有许多展品令人耳目一新。




几张广告重写中国电影史?


在各类电影史书中,关于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比较常见的说法,是1896年8月11日在闸北徐园。然而近年来,黄德泉、石川、罗卡、法兰宾、山本律等中外学者对此作了大量考证,认为徐园放映的所谓“西洋影戏”是“幻灯”,而非“电影”。随着更多史料的佐证,学者们逐渐将电影在上海、中国大陆的首映时间锁定1897年5月,首映地点锁定虹口的礼查饭店。


1897年5月,电影漂洋过海来到上海,于当月22日在礼查饭店首映,并于25日和27日在同一地点再次放映。本次展览首次向公众展出了1897年5月15日、18日、22日《字林西报》刊登的礼查饭店电影放映广告。这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国内最早、最全面细致的电影广告。



NIMATOSCOPE指称电影。这份广告清晰地标示出“19世纪的奇迹”(THE WONDER OF THE XIXth CENTURY)、“爱迪生的最新发明”(EDISON’S Latest Marvel)、“第一次来到中国”(FIRST TIME IN CHINA)等。还标示出“周六(1897年5月22日)晚上在礼查饭店大厅向公众展映”(THE ANIMATOSCOPE will be opened to the Public on SATURDAY EVENING. The 22nd instant at the ASTOR HALL)。


广告中还清晰地标示出这次放映的具体片目,包括《惊浪拍岸》(The Waves breaking on the beach)、《英国士兵教会游行》(A Church Parade of British Soldiers)、《蛇形舞》(Serpentine Dancing)、《海德公园里骑自行车的人》(Bicyclists in Hyde Park )、《威尼斯的滑船》(Gondola Gliding in Venice)、《沙皇在巴黎》(The Czar in Paris)以及其他许多奇观(wonders)。另外,这次放映活动的票价是入场费1美元,提前预留座位的话则要1.5美元,放映时间于晚上9点(Exhibition commence at 9 o’clock),观影过程中有乐队表演(The Band will also be in attendance)。



中国影院时代从何开启?


虹口也是中国电影院的发祥地。1908年,西班牙商人雷玛斯在乍浦路112号(近海宁路)创办了中国的第一家电影院——虹口活动影戏园。该影院用铁皮建成,可容纳250名观众,首映西片《龙巢》,中国电影由此进入影院时代。


1909年,雷玛斯又在海宁路北四川路口,开办了上海第二家电影院——维多利亚活动影戏园,设750个座位,装饰华丽,内设豪华酒吧。1910年,俄国人郝思倍在北四川路海宁路北开设爱普庐(Apollo)活动影戏园,这是上海第三家电影院。由雷玛斯开启的影院之风渐成气象。



雷玛斯经营影院过程中,尤为注重宣传营销。创办虹口活动影戏园后,他在影院门口挂满剧照,还在《申报》上大量刊载广告。此外,雷玛斯还采取低价路线,在影片更换胶片时插入滑稽戏、杂耍等,赚足眼球。图为1915年10月9日《申报》广告,从票价来看,“登楼三角,头等二角,二等一角”。而根据1915年10月《申报》对米价的报道,一斗米(12.5斤)约为5角多。




作为开启中国影院时代的重要人物,长期以来却只有几张模模糊糊的雷玛斯照片,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此次,策展团队在广泛搜集历史资料的基础上,邀请专业雕塑师为雷玛斯塑造了一座铜制胸像,真实还原了这位影业大亨的本来面目,堪称展览又一亮点。



20世纪上半叶,虹口先后建成30多家电影院。第一家由中国人创办的商业电影院上海大戏院,装饰华丽、设备一流的奥迪安大戏院等,都在北四川路。至1930年代,北四川路周边已成为上海电影院最集中的区域之一,被称为“影院街”,占据了上海电影放映市场的半壁江山。


展览中展示的虹口“影院地图”,同样是首次与观众见面。在一幅1920年代晚期的上海地图上,有名有姓的老影院星罗棋布,直观地再现了虹口电影放映业鼎盛时期的盛景。


邵氏电影帝国从这里起步?


由邵逸夫创办的邵氏兄弟电影公司,是上世纪60至80年代辉煌一时的香港电影公司,也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制片、发行、放映一条龙式的垂直体系电影公司,在区域市场建立了近乎垄断的地位,具有极其鲜明的自身风格。30年间邵氏累计产出近千部影片,建立起亚洲首屈一指的电影帝国,在中国和世界电影史上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少为人知的是,这个庞大电影帝国的历史并非始于1958年。邵氏兄弟电影公司源自1925年在虹口横浜桥创立的天一影片公司,邵氏电影风格也是在“天一”时期逐渐形成的。所谓“天一”,就是要“天下第一”。当时上海滩的电影公司,制片理念多以开化为宗旨,鼓吹西方新思潮、民族意识觉醒、社会变革、现代化等,“天一”却倾向“忠孝节义”的传统价值、传统故事,提出“注重旧道德、旧伦理,发扬中华文明,力避欧化”的拍片宗旨,拍摄了《立地成佛》《女侠李飞飞》等多部卖座作品。



天一影片公司创立者邵醉翁,是邵氏兄弟的长兄,以商业头脑敏锐著称,曾执导公司创业作《立地成佛》等影片。天一是典型的家族式企业,邵氏兄弟在公司内部有严格分工。邵醉翁任公司总经理,总管天一影片公司发展;邵邨人负责公司管理;邵仁枚、邵逸夫则主要从事发行。邵氏兄弟联手合作,将天一影片公司打造成上世纪20-30年代上海最成功的电影公司之一。在之后的岁月中,邵逸夫引领了“邵氏”,打造了邵氏电影帝国和TVB商业帝国,其慈善事业也惠及两岸,特别是其设立的“邵逸夫奖”和遍布全国的“逸夫楼”。


当然,“天一”并没有“邵氏”的垄断地位。当时的上海有众多影片公司,是中国电影制作中心。而虹口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拍片条件、相对低廉的经营成本,成为早期上海电影制片业的核心区域。20世纪上半叶,上海虹口地区就拥有46家电影公司,其中不乏上海影戏公司、华剧影片公司、友联影片公司等大批优秀影厂。



胡蝶、阮玲玉都是虹口囡囡?


说到电影,当然少不了电影明星。而胡蝶和阮玲玉则是19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影坛最为耀眼的两颗明星。1933年2月,《电声日报》经过3个月准备的“明星名片大选手”揭晓,胡蝶、阮玲玉居“中国十大明星”前两名。作为中国影坛公认的巨星,胡蝶、阮玲玉的成长有许多相似之处:两人祖籍均为广东,都出生在广东人聚居的虹口,并在虹口开始了自己辉煌电影生涯。



胡蝶,1907年生于虹口提篮桥辅庆里,幼年时胡蝶曾随父亲到外地生活。1924年胡蝶和家人回到上海,不久迁至四川北路余庆坊居住。从1924年到1932年,胡蝶全家一直居住在虹口。也是在这段时间内,胡蝶开始了自己的电影生涯,先后出演《战功》《秋扇怨》《梁祝痛史》《义妖白蛇传》等,并于1928年出演《火烧红莲寺》,受到观众喜爱。1931年,胡蝶主演了中国首部蜡盘发音片《歌女红牡丹》,公映后轰动全国。



阮玲玉,1910年生于虹口朱家木桥祥安里,曾居北四川路同仁里、鸿庆坊,海宁路东德兴里等多处。据学者考证,1930年代前,阮玲玉虽辗转各处居住,其实都未曾离开过虹口。1926年,胡蝶考入明星影片公司,主演《挂名的夫妻》等影片,后转入联华影业公司,与金焰合演《故都春梦》《野草闲花》《桃花泣血记》等影片而名声大噪,被誉为“无冕影后”。



1928年,胡蝶(左)与阮玲玉(右)在明星影片公司合作拍摄了影片《白云塔》,分别担任正反面角色的女主,这也是胡蝶与阮玲玉合作的唯一一部影片。多年后,胡蝶回忆影片《白云塔》时说:“我进入明星公司的第一部片子,就是与阮玲玉合作主演的《白云塔》,我们也由此建立友谊。这是一部令我毕生难忘的片子,倒不是因为这部片子本身,而是每当想起这部片子,就会想起阮玲玉其人其事,感慨万千。”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过河看影戏——北四川路与中国电影发轫》特展。


参观时间

9:00-16:30(16:00停止入场,周一闭馆)


展览地点

海派文化中心一楼展厅


撰稿 | 徐明 李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